在智能汽車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,行業似乎陷入了一種“向前狂奔”的集體焦慮。新車發布頻次不斷刷新,激光雷達、高算力芯片等硬件參數被反復拉高,仿佛誰的技術堆疊更激進,誰就能贏得未來。然而,市場的反饋卻顯得格外冷靜——許多用戶發現,自己購車時引以為傲的“高階輔助駕駛”,在實際使用中卻鮮有登場機會。功能冗余、體驗斷層、新舊車型割裂,正成為行業普遍存在的隱痛。

尊重老用戶,是構建品牌信任的起點
在這樣的背景下,鴻蒙智行選擇在國慶前夕啟動大規模系統升級,將華為乾崑智駕ADS 4等核心能力開放至多代車型,展現出一種難得的“回頭看”的姿態。這不僅是技術能力的釋放,更是一種價值觀的表達:老用戶同樣值得被尊重。
在不少車企將最新輔助駕駛功能作為新款車型“專屬權益”的當下,鴻蒙智行的做法顯得尤為不同。許多品牌出于刺激銷量的考量,刻意限制老款車型的功能升級,即便其硬件平臺完全具備支持能力。這種“功能歧視”短期內或許能推動換代消費,但長期來看,卻在不斷消耗用戶對品牌的信任。當早期用戶意識到自己只是技術迭代的“試驗品”,而非品牌生態的“共建者”時,歸屬感便無從談起。
而鴻蒙智行通過持續升級,讓不同代際的車型都能共享技術進步的紅利,真正實現了“常用常新”。這種跨越產品周期的用戶體驗延續性,不僅提升了車輛的長期使用價值,更在用戶心中建立起一種“被看見、被重視”的情感連接。技術可以迭代,但信任一旦建立,便成為品牌最堅固的護城河。

從參數競賽到體驗運營,智能汽車進入深水區競爭
智能汽車的競爭,早已不再局限于馬力、續航或算力的比拼。當行業從“有沒有”邁向“好不好用”的階段,用戶體驗的細膩程度,開始成為決定用戶忠誠度的關鍵因素。鴻蒙智行此次升級,正是對“體驗收益率”這一新價值標尺的深刻回應。
以華為乾崑智駕ADS 4為例,在全新WEWA架構的支撐下,系統不再滿足于“看得見障礙物”或“剎得住車”的基礎能力,而是追求“看得懂場景”“剎得穩節奏”“用得爽體驗”的更高維度。這種轉變,背后是云端世界模型與車端行為模型的深度融合,是算法對真實駕駛意圖的理解與預判。用戶感受到的,不再是機械的輔助,而是一種近乎“共情”的駕駛陪伴。

尤其值得一提的是“車位到車位2.0”功能的落地。許多智能駕駛系統在城市主干道表現尚可,卻在進入小區地庫、閘機、負三層等復雜場景時“繳械投降”。鴻蒙智行通過強化最后一公里的領航能力,真正實現了從家門到車位的全場景覆蓋。無論是自動通過閘機,還是精準泊入負三層12號車位,系統都能無縫銜接,極大提升了日常通勤的便利性。這種對高頻、真實場景的深度打磨,遠比參數表上的數字更具說服力。
此外,針對泊車場景的個性化需求,系統還支持記憶“靠左”或“靠右”泊入偏好,既照顧了新手司機的泊車焦慮,也滿足了老司機對習慣車位的掌控感。這種細節上的用心,正是從“通用功能”邁向“為我而用”的關鍵一步。

更值得稱道的是,鴻蒙智行并未將智能局限于“駕駛”本身。在本次升級中,城市櫥窗智慧燈語、國慶動態壁紙、超擬人小藝語音、詩詞接龍等情感化交互功能的加入,為出行增添了溫度與趣味。這些功能或許技術門檻不高,卻精準捕捉了年輕用戶對情感連接與社交表達的需求。一次燈語的互動,一段語音的調侃,可能就是一次家庭出行中的溫馨記憶,或是一條朋友圈里的輕松分享。
這背后,是鴻蒙智行對智能汽車本質的重新定義:它不僅是交通工具,更是移動的生活空間與情感載體。 當行業還在追逐“新”,鴻蒙智行選擇“回頭看”,恰恰是對用戶真實需求最深刻的回應。真正的智能化,不在于堆砌多少前沿技術,而在于能否持續為用戶創造可感知、可分享、可依賴的價值。
這場升級,不僅是技術的迭代,更是一次行業價值觀的校準。在智能汽車的下半場,誰能真正以用戶生命周期為核心,構建起持續進化的體驗生態,誰才能走得更遠。鴻蒙智行用行動證明:回頭看,不是停滯,而是為了更好地向前。














